发布时间:2018/12/29 10:18:44
交通,人类文明的命脉、历史进步的标尺。
古称三秦的陕西,作为我国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是天然的交通枢纽,在全国交通网中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铁路大动脉纵横延伸,有在“其直如矢”的“周道”上兴建的郑西高铁、陇海铁路,有穿越秦蜀古道、写下传奇故事的西成高铁、宝成铁路,有在中国最早的高速路上挺进的包西铁路,有沿着古丝绸之路不断西进的新亚欧大陆桥铁路通道……
改革开放40年,陕西铁路稳步、持续、快速发展,以“两纵五横三枢纽”为核心的普速铁路骨架网和“米”字形高铁网正日益完善,以强劲脉动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运力支撑,旅客乘火车“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破瓶颈,从少到多,打破交通大屏障
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陕西地处几何中心,随着时代变迁,陕西特有的地理状况反而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其西不沿边、东不靠海,南有秦岭、北有黄土高原,交通的阻滞严重拖慢了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20世纪30年代初,陕西仅有一条历经清、北洋、国民政府3个时期建成的陇海铁路,到新中国成立时,又增加了一条通往渭北的咸铜支线。当时,铁路设施极为简陋,年货运量不足百万吨,百姓出行极为不畅,穿境而过的陇海铁路被珍视为关中平原上的“金腰带”。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铁路在安全、环保、成本、运能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不可替代。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铁路和地方政府都深刻认识到,陕西地处内陆腹地,发展的制约瓶颈是交通,交通的瓶颈是铁路。
继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建成后,1978年,“蜀道”天堑屏障在陕南被打破,襄渝铁路贯通西北、西南、华中地区,阳安铁路连接宝成、襄渝两条干线,既形成了一条新的“入川”通道,又使陕南地区的老百姓可以坐着火车“翻秦岭”。
到1989年,陕西境内共有5条铁路干线,营业线路突破1800公里。历经10多年改革发展,陕西铁路从少到多,稳步向前发展。
挺脊梁,从线到网,助力西部大开发
“羊皮褂、红肚兜,大红枣、小米粥”。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延安革命老区人民眼里,省城西安是一个十分遥远的地方,他们坐着马或骡子拉的车,一路风吹日晒,走上9天左右才能到达西安。这一历史随着西延铁路的正式通车而终结。1992年8月1日,火车从西安开到了延安,老区人民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在站台上扭起了秧歌。
陕西地域南北长、东西窄,从陕北到陕南长约880公里。2002年,首穿秦岭南北的西康铁路全线通车。同时,西延铁路一端向北不断延伸,在黄土高原的山峁中蜿蜒行进,在神木与神朔铁路接轨;另一端经由西康铁路,与襄渝、阳安铁路在安康枢纽交会,首次将陕西三大经济区域联成一体,挺起了纵贯陕北、关中、陕南的“铁脊梁”,又将重庆、成都、西安、神木等地连接起来,形成了连接西南、西北、华中地区的一条北煤南运重要通道。
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铁路从线联成网。2004年,宁西铁路建成通车。它横贯我国东、中、西三个经济带,大大缩短了西北、中南地区至华东、华中地区的运输距离,仅西安至南京的运输距离就缩短了200公里左右,使开发中的大西北通过铁路运输“牵手”富庶的长江三角洲。
到2004年底,陕西境内国家铁路运营里程增加到2700多公里,形成了西安、宝鸡、安康3个重要铁路枢纽。
稳扩能,从快到好,畅行“乌金”大通道
“乌金遍地、油浪翻滚、底气十足、一盐难尽”,人们用这16个字来形容陕北地区的富足资源。陕西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过境通道,煤电油运迫切需要加快铁路建设,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2004年12月,按照国务院批准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陕西省和铁道部签署会谈纪要,共同推动陕西铁路建设。2005年3月18日,西安铁路局成立后,加快推进陕西铁路建设,为以陕北为重点的煤炭化工基地和石油运输提供运力支撑。
常言道:“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历时近3年,2007年,西延铁路完成了300多公里的线路扩能改造,老区人民出行越来越方便,煤炭石油等重点物资外运越来越快捷。
2010年底,包西铁路开通,陕西铁路增加复线625公里,形成了又一条煤电油运南北通道。2011年初,太中铁路开通,增加复线348公里。两条铁路以绥德为中心,在陕北境内形成了“大十字”的运输骨架。
铁路积极释放新线效应,在陕北建设煤炭基地和物流基地,开行五定班列、跨局大宗货物直达列车和管内直达列车。仅2011年,包西铁路陕西段发送货物5700万吨,比上年增运1700万吨,增长42%。
目前,陕西铁路基本形成了“两纵五横八辐射一城际”的骨架网,构建起较完善的铁路干线网架、大能力的能源运输通道和快速便捷的高速铁路网。其中,煤炭运能大幅提升,形成了亿吨以上能力的陇海、包西、宁西、太中、黄韩侯、西康、神朔铁路等多条大能力外运通道。
铁路等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为陕西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2008年,改革开放短短30年时间,陕西经济总量从不足100亿元猛增到6850亿元,财政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铺“丝路”,从量到质,绘成“米”字大路网
从点到线,从线连成片,自郑西高速铁路开工建设以来,陕西进入高铁和普速铁路建设“比翼双飞”、齐头并进发展的快车道。
2005年以来,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管内铁路建设投资高位运行,到今年11月底,累计完成建设投资2346亿元,营业线路总里程5107.8公里,线路电气化率、复线率分别提高了24.6%和49.9%。其中,高速铁路从无到有,营业里程844.4公里,关中城市群与越来越多的省市呈现出明显的“同城效应”。
“给我一天,还你千年。”2010年,世界首条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高速铁路——郑西高铁正式开通运营。郑州至西安最短运行时间压缩至2小时,洛阳、三门峡、渭南等多个城市入围“一日经济圈”。
2013年,西宝高铁、西康二线两条新线同日开通运营。“炎帝故里”宝鸡以高铁为纽带,走“近”中原城市群、京津冀都市圈。
2014年,秦晋山水一线牵。随着大西高铁太原南至西安北段的通车,中西部高铁联网,陕西、山西两省再续“秦晋之好”,助推中部崛起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2017年,宝兰高铁正式开通,西北地区除宁夏外,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省区加入全国高铁“朋友圈”。这条高铁与已运营的徐兰高铁郑徐段、郑西段、西宝段以及兰新高铁连通,铺建起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中的陆桥通道,形成了一条横贯东、中、西部地区的长达3000多公里的高铁“丝绸之路”,促使亚欧大陆桥客货能力同步提升,为中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加密开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沿着丝绸之路最初的起点西安,高铁“丝绸之路”继续“开枝散叶”。2017年底,西成高铁通车,“难于上青天”的秦蜀古道迈进高铁时代。列车经停宁强、朝天等国家级贫困县,给当地贫困群众带来新希望,直接降低了区域内各种要素的交流、融合成本,改善了入川物资运输条件,拉动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陕西铁路网“织”得越来越密,铁路技术装备“配”得越来越优,“米”字形高铁网加快成型。到“十三五”末,随着银西铁路、阳安二线等工程的陆续建成,陕西铁路总里程将达到6500公里。不靠海不临江的内陆省份陕西,将构建起更多的钢铁“丝绸之路”,参与并服务“一带一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