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13 10:34:50
日前,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在成都主持召开天府旅游名县建设座谈会,首批十大天府旅游名县纷纷报出了自己的成绩单。今年1月至9月,10个命名县接待国内游客1.17亿人次,占全省18.8%;接待入境游客108.2万人次, 占全省的36.2%。
四川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发展,以天府旅游名县为抓手,推动新一轮县域经济快速增长,各地命名县、候选县使出浑身解数,不断创新,争当“优等生”。
“四川模式”
文化旅游经济新发展
4月25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公布了《关于命名首批天府旅游名县的决定》,青羊区、都江堰市、剑阁县、峨眉山市、阆中市、长宁县、广安区、汶川县、稻城县、西昌市10个县(市、区)被命名为首批天府旅游名县,30个候选县也脱颖而出。
一石激起千层浪。每年10个名额,天府旅游名县这个金字招牌含金量十足。对命名县一次性给予3000万元、一次性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150亩等奖励政策,激发四川各地形成了竞相发展文化旅游的“赛马格局”。
评选天府旅游名县开创了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四川模式”。在天府旅游名县评选的带动下,四川21个市 (州)、116个县 (市、 区) 先后召开了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或推进会,普遍建立了主要领导挂帅的文化和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各地陆续出台了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经济的规划、政策和措施,不少地方还鲜明地提出了“文旅强市”“文旅兴县”等战略,更有市(州)出台了鼓励创建天府旅游名县的重奖政策。
金字招牌
带来游客、投资两旺
“文化和旅游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大、资源消耗小、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是符合四川省情、富有巴蜀特色、最能吸引人气和财气的综合性产业。”天府旅游名县建设座谈会上释放的信息表明,近年来,四川省委坚持把发展文化旅游摆在突出位置来抓,打出一套聚焦发力、融合创新的“组合拳”,收到良好成效。
数据显示,四川省首届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刚刚结束后的“五一”期间,10个命名县游客猛增,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0%和25%。
为带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让命名县和候选县资源共享、品牌共建,四川组建了天府旅游名县文旅发展联盟。联盟不仅组织交流培训,还集体赴北京、重庆、陕西、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的大型文化和旅游节会上组团宣传推介四川文化旅游。
天府旅游名县知名度、美誉度鹊起,带来游客、投资两旺。“十一”黄金周期间,命名县和候选县共接待游客3157.9万人次,约占全省的47%。截至10月底,命名县和候选县文化旅游项目实际投资达872亿元。世界500强企业德国途易集团落户都江堰,国际戏剧节、丝绸之路国际诗歌周永久落户西昌,全球第二大主题乐园、中国首个乐高乐园落户眉山。
排名竞争
促进各地修炼内功
记者了解到,天府旅游名县从多方面综合评定,除旅游总收入等硬性指标外,申报县还要进行排名竞争。各地为了争当优秀,纷纷修炼内功,各出奇招,将“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发挥得淋漓尽致。
坐拥杜甫草堂、青羊宫、宽窄巷子等文化旅游资源的成都市青羊区,正在系统构建文化旅游场景,推动历史文化资源价值转化,高标准推进“三街两坊五景”建设,积极推动城市文化旅游新地标塑造。
今年国庆假期,各地游客在都江堰景区门口排队的情况得到明显缓解,这得益于该景区5月完成的票务系统升级改造。新升级的票务系统实现了刷身份证或刷脸购票、检票、进园,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方便了广大游客。
广元市剑阁县加大投入,为“大蜀道”文化旅游项目等投入超百亿元的资金;峨眉山风景区邀请了文化旅游行业专家把脉问诊,形成《峨眉山5A级旅游景区整改提升方案》,对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提档升级。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进行了文化旅游软实力升级,创新文旅融合,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吸引全球目光。南充市阆中市发展“月光经济”,推出古城“新八景”“光影秀”等特色夜游产品。宜宾市长宁县深挖“一根竹”资源,形成了竹文化发展体系。广安市广安区突出“红绿相间”,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开启了农业旅游融合规划。阿坝藏族自治州汶川县大打“熊猫”牌,康巴藏区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则依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推介脱贫攻坚项目……
首批天府旅游名县的“领头羊”各出奇招,带动了各地候选县的服务创新和理念创新。
按照规划,四川将通过5年努力,建成50个天府旅游名县。为了把该品牌做实,真正做强文化旅游经济,四川先后组织候选县负责人赴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考察学习,组织专家深入候选县指导,在四川各地培育出了一批月光经济、数字文化、动漫游戏、研学旅游、精品民宿等新业态和新产品。
数据显示,1月至9月,四川实现旅游收入9333亿元,其中10个命名县占四川省旅游收入的11.2%,30个候选县占25.6%。天府旅游名县成为各地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县域经济中展现出强劲动力。